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
近期,广西出台了《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政策》,提出通过强首府战略,全面提升南宁综合竞争力,将南宁打造成为引领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强首府须先强经济、强经济须先强工业。目前,南宁的工业规模小,产业布局不合理,龙头企业少,绿色制造和智能工厂欠缺,知名品牌不多,创新能力不足等成为制约南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须扎实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迈向中高端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做强重点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重点产业应考虑突出地方特色,如在全国多个城市都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背景下,南宁应重点打造“壮医药”“苗医药”特色。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流程、材料、管理等改造提升农副食品加工、建材等产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引导鼓励工业企业尽快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构建服务型制造体系,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两业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增品种,鼓励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增加新品种。以横县茉莉花加工为例,可借鉴昆明花卉产业发展经验,深挖茉莉花的养生、美容等综合功效,开发茉莉花系列化妆品、工艺品等。提品质,引导企业追求卓越品质,生产优质产品,争创“南宁市市长质量奖”“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质量奖”“中国质量奖”。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相接轨,争取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创品牌,制定“南宁品牌提升计划”,打造“南宁制造”品牌。加快品牌建设,增加国内外知名品牌数量,加大对已入选广西知名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5·10”中国品牌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向世界推广宣传“南宁制造”,使“南宁制造”的优质产品由广西知名品牌向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名牌迈进。三是完善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全景图,加快铝加工、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延链补链强链”。采取“外引内培”策略,引进和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应注重挖掘产业链中加工制造部分利润,努力形成垄断性优势。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发展水平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
打造“产城人”融合的工业园区。将产业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以建设生态宜居的园区为导向,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南宁二、三代园区向“产城人”融合的工业园区转型,实现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发挥工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择优扶持一批有比较优势、有发展前景的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广西申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以商引商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建立南宁工业龙头企业和单打冠军企业培育库,培育发展一批本土企业,对产业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实施“一企一策”帮扶政策,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尖”方向发展,争做“隐形冠军”企业。
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突出各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定位,明确各产业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形成错位发展。围绕主导产业,以建设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园区为目标,延伸产业链,进行精准招商,着力培育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现代产业集群。
资源高效率配置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推动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星级园区集中。以单位资源要素产出率、科技创新、劳动效率等为主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扶优汰劣,盘活存量资源,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建议以差别化供地方式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地价优惠,对落后产能提高土地使用成本,并对不同产业供地方式和供地年限实行差别化管理。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壮大“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等。
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学习江苏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为产业教授的做法,加大校企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力度,助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理念,面向国内外引才引智。吸引广西区内培养的人才向南宁集聚,鼓励华侨和异地高校广西籍毕业生回南宁支持家乡建设,聘请异地“高精尖”人才为顾问,全方位多层次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南宁创客城等平台,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企业群;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研发中心和增加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鼓励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政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搭建更多资本融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登陆科创板、新三板等加大直接融资,缓解融资难题。设立更多产业引导基金,创新担保模式,进一步发挥“4321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进企业贷款网上对接平台、无还本续贷业务,推广银税直连“云税贷”模式,简化信贷流程,提高投融资对接效率,解决企业“融资慢”难题。
加强工业跨区域合作,能放大产业互融“耦合效应”。
积极探索完善“飞地园区”。参照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共建经验,总结南宁高新区与武鸣区“飞地园区”合作共建有效做法,提高“飞地园区”发展质量,推广可复制的园区共建模式,促进区域合作双赢、协调发展。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对接,以承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转移。探索将广西中医药资源禀赋优势与香港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优势相结合,合作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
搭建产业开放合作平台。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为载体,推动跨国合作园区建设,争取一批跨境合作产业园落地南宁,建设面向东盟的电子信息产品、城轨、高铁车辆制造等出口基地。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