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圩镇:从会种菜到“慧”种菜——“寿光模式”造就蔬菜产业好光景
建设中的刘圩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记者潘浩 摄
农民在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里劳作。记者潘浩 摄
青秀区刘圩镇位于南宁市东南部,全镇辖14个村、1个社区。刘圩镇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形成了“北种南牧”的产业格局。刘圩镇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尤以“一山一湖一书院”闻名。
刘圩镇将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提速扩面、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在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寿光的大棚里,一亩地纯利润可达3万元至4万元。而在南宁,是否能像寿光一样书写“蔬菜传奇”?
这是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牵手”:今年7月,刘圩镇引进山东“寿光模式”,与山东寿光农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充分发挥寿光蔬菜产业全链条优势,携手深耕设施农业。
当刘圩镇遇上“寿光模式”,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8月14日,记者来到刘圩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一座座现代设施农业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黄瓜品种试验大棚内,“金童”“玉女”等品相不同的黄瓜藤蔓青翠可人。
“这些大棚里试种的都是‘寿光菜’,一株苗从种下到摘果预计28天!”广西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冠明指着身后的藤蔓满脸笑容地说,他们根据南宁的气候特点,差异化选育了7个品种的辣椒、5个品种的黄瓜、9个品种的西红柿进行试验种植。“这次试验种植的‘金童’‘玉女’黄瓜,价格能达到6元一斤。”张冠明说。
“寿光模式”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实践成果和成功经验。何为“寿光模式”?“寿光模式”指的是“六统一分”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种植茬口、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植保服务、统一品牌营造、统一市场销售,开展分户经营。“现在已经建设3个试验蔬菜大棚,我们预计1亩地产值能达到7万元左右。”张冠明告诉记者。
“除了有‘寿光菜’,我们还有‘智慧棚’。”张冠明指着头顶上的大棚神秘地说,别小看这个大棚,走在棚内体感温度可比棚外低。
记者采访得知,寿光团队根据南宁的气候特点,在外安装外遮阳,在内安装风机和湿帘,使蔬菜一直处于适宜的生长温度。“8月以来,南宁进入‘炙烤’模式,而大棚就像一台巨型空调,可降温,一点也不用担心蔬菜会受到天气影响。”张冠明说。
从收成“看天气”到增收有妙招,“寿光模式”掀起的变革不止于此。
“未来刘圩菜农在大棚里种植蔬菜,一部手机就能搞定,种出来的蔬菜质量好、产量高。”广西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洪峰说。
记者从寿光团队了解到,该团队将在刘圩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内搭建玻璃温室,覆盖智能温控、自动补光等新技术,并通过智能物联网系统加持,让蔬菜大棚变身“绿色工厂”,实现“网上种菜”。“我们将手把手指导当地农民学习掌握现代化蔬菜种植技术,一两个人管理一个大棚完全不成问题。”徐洪峰告诉记者。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这背后是大有可为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不仅让田间有了“耳目”,还在云端装上了“大脑”,种菜变得更轻松、更智慧。
据了解,刘圩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000亩,下一步将建设80多个大棚,全部建成后将增加100个直接就业岗位,受益人口预计达到6800人。望着即将开工建设的玻璃温室,寿光团队更期待“寿光模式”在刘圩镇生根发芽、结出硕果,让设施农业在刘圩镇大放光彩,为青秀乡村振兴提“智”增“质”。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从“吃饭农业”到“品牌农业”,从刘圩镇设施农业里的“黑科技”到麓阳村致富带头人的闯劲,一幅有“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有“范”的背后是刘圩镇乡村振兴发展的冲劲。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为乡村振兴提“智”增“质”,我们相信,未来的刘圩镇将迎来更多“高光时刻”,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主办单位: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单位:南宁市大数据发展局
地址:南宁市青秀区嘉宾路1号技术支持:0771-5713443(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问题)
地址:南宁市青秀区嘉宾路1号 邮政编号:530028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