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借优势发展多产业 壮大村集体经济
宾阳县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通过“红色扶贫车间”,采取“飞地抱团、村企合一”模式,发展蛋鸡养殖;打造“沉香鸡”“罗氏沼虾”品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农户土地入社、比例出资、比例分红形式,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开设手工扶贫车间,安置劳动力就业……
脱贫攻坚战中,宾阳县各贫困村依托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自有资产、资源、国家扶持资金、政策等有利条件,采取自主经营、项目引进、入股、租赁、劳动服务等形式大力建设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积极培育和扩大集体财源,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设美丽乡村。
4月9日,记者来到宾阳县思陇镇蛋鸡养殖产业扶贫示范园,进入厂区大门看到,除了厂名牌子外,还有一块“红色扶贫车间”的牌子格外醒目。
思陇镇蛋鸡养殖产业扶贫示范园公司总经理覃文集在扶贫车间前高兴地点赞。记者 程勇可摄
思陇镇蛋鸡养殖产业扶贫示范园,是思陇镇党委联合17个村(社区)党总支部,采取“飞地抱团、村企合一”模式,整合资金抱团打造的扶贫示范园。示范园占地50亩,总投资2400万元,建设有鸡舍3栋、自动化蛋鸡养殖设备3套、蛋库1栋,可容纳15万羽蛋鸡。由六岑村委牵头成立的宾阳县绿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示范园日常经营管理。
公司总经理覃文集告诉记者,2019年实现投产2栋,存栏蛋鸡8.5万羽,从进食、捡蛋到清粪各环节均实现自动化。目前,每个月产鸡蛋约220万枚,利润达40万元以上。第三栋鸡舍正在安装设备,预计今年示范园毛利润可达600万元以上。
在经济效益方面,示范园吸纳了10名贫困群众务工,月工资2400元以上。同时,鼓励贫困户入股,按利率10%分红,每年可为100户贫困户分红30万元以上。示范园所产生的利润,除了支付利息、折旧、人工等成本之外,预留50%作为流动资金,其余50%按入股比例分配,作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村集体分红35.2万元,贫困户8万元。
4月10日,在宾阳县大桥镇新道村种植沉香木的沉香园,200多只沉香鸡正在啄食。“沉香鸡”因生长在沉香林里而得名,主食玉米、沉香籽及各种植物昆虫,在原生态的环境中生长,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食疗作用。沉香园对面是“罗氏沼虾”、罗非鱼养殖基地,村民正在给鱼喂食。
大桥镇新道村种植沉香木的沉香园里沉香鸡正在觅食。记者 程勇可摄
新道村村委支书韦瑞伟告诉记者,他们于2019年9月开始养“沉香鸡”约1500只,已经出售1300只,每只128元,现还剩200多只,今年计划再养殖约3000只,“这些都是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壮大”。
大桥镇党委、政府采取“书记+支部+镇级合作社+村级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破解空壳村问题,有效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效益不高、发展不一等问题,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2019年,由上级划拨财政资金35万元,通过土地租赁方式,租用芸振公司约50亩的沉香园作为新道村村集体经济养鸡、养虾、养鱼基地。新道村去年顺利完成“沉香鸡”、“罗氏沼虾”、罗非鱼养殖基地建设,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上升。2019年,新道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8万元,截至今年3月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92万元。
4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宾阳县宾州镇河田村委平地村的宾阳县远峰工艺品厂。该厂是宾阳县头部批就业扶贫车间,成立于2018年2月,同年3月正式投产。记者进入车间看到,数名女工正在加工制作小提桶、桦树皮工艺品等,她们的手工技术非常灵巧熟练。
宾阳县远峰工艺品厂负责人黄元峰,之前外出到广东务工10多年,积累了经验与手艺,2017年返乡建厂创业。2019年2月,他的工厂扩大规模,目前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1500多平方米的厂房,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解决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创造良好条件。
宾州镇河田村委平地村的宾阳县远峰工艺品厂。记者 程勇可摄
黄元锋介绍,该厂主要从事传统手工业,生产铁皮、木器、竹器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工艺品,针对贫困人群和留守妇女等闲置劳动力资源总体较多,车间目前安置有3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人,在用工高峰可安置80多个岗位。该厂以“党建+企业+农户”的方式,特别是对贫困户的关怀与照顾,员工多为家庭妇女,考虑其需照顾小孩兼顾家务等因素,车间采取集中加工和分散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计件取酬,工人每天收入20至60元不等。
女工罗文珍告诉记者,她是本地村民,之前主要在家种地带小孩,为了多赚钱养家,2018年2月开始到该厂做工,工作比较灵活,每年可收入1万~2万元,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4月10日上午,在宾阳县王灵镇三择村双高基地的玉米、甘蔗田地,两辆大型旋耕机正在犁田。基地负责人曾家俊介绍,一辆旋耕机一小时可翻犁田地5亩,基地共有三辆旋耕机;另有一辆甘蔗收割机,一小时可抵得七八个劳动力人工收割,“现在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有了现代化机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
“如何增加集体经济?”三择村党总支探索党建带产业促农增收发展新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农户土地入社,以出资比例分红形式,引导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加入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对全村甘蔗进行统一管理,收益由合作社提取20%提成后,按入股面积进行分红,既发展了集体经济,又改变了传统种植管理模式,减少了劳动成本。
2017年,三择村获批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270多万元,购买了每小时可收割10吨的高配置甘蔗收割机1台,大、中型中耕机3台,甘蔗转运车2辆。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为群众提供甘蔗机耕、种植、管理、砍运等有偿服务,收益由合作社与村集体分成。
曾家俊介绍,农机队除了在王灵镇,也到黎塘、甘棠等外地提供服务,2019—2020年通过翻耕田地收入5万余元;2019—2020年榨季,甘蔗收割机提供服务创收20万元。(记者 黎兆齐)
大事看总台!总台记者直击巴以冲突现场
世巡赛·环广西赛事期间无强冷空气和灾害性天气 天气总体有利于赛事开...
共建“一带一路”·陕西说丨驶向未来的“长安号”
沿“路”看中东丨“叙”写丝路传奇 寻文化交融之美
大事看总台!总台记者直击巴以冲突现场
世巡赛·环广西赛事期间无强冷空气和灾害性天气 天气总体有利于赛事开展
共建“一带一路”·陕西说丨驶向未来的“长安号”
沿“路”看中东丨“叙”写丝路传奇 寻文化交融之美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