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武陵镇
“武陵”指武陵圩,因圩场设在武官之陵墓旁得名。2002年从武陵村析置武陵社区,成立居民委员会。…[详细]
取木化(今木花)村和寻里村2个自然村各一字得名。“理”同“里”指寻里村,“化”指木化村,今木花村。1951年理化村与龙盛、渌柳、新竹3村合设理化乡。1…[详细]
“沙井”指沙井村,村前有条小河为沙石底,河水清澈,村民皆饮其水。1958年从龙留乡分成立出沙井农业社。1959年改设沙井、姚村、龙潭3大队。1962年…[详细]
“马王”指马王圩,马、王两姓建村。1951年设荷马乡,龙留村并入。1953年并入平业乡。1958年分出为马王、荷村、留罗3农业社。1959年改设马王、…[详细]
“云”方言指“我们”“我”,村建在岭上,故名。1980年从廖寨大队分出成立云岭大队,设云岭大队革命委员会。1984年改为云岭村民委员会。1987年10…[详细]
陆姓建村时,先将房子建在坡顶,然后逐级往下建设,布局像阶梯,故名陆云梯,后简称云梯。“云”方言指“我们”“我”。1980年从廖寨大队分出设立云梯大队革…[详细]
“廖寨”因廖姓建村寨,故名。1951年廖寨村与寨岭、宠荣、云梯3村合设宠荣乡。1958年从宠荣乡分为廖寨、岭荣、云梯3农业社。1959年改设廖寨、云梯…[详细]
“杨山”指杨山村,村旁有一小山,杨姓建村。1951年平业村与四山、留美、龙六3村合设平业乡。1958年从平业乡分出成立杨山农业社。1959年改为杨山大…[详细]
因卢氏建村并建有一寺庙,称卢寺。后卢氏迁出,留下寺庙,又因方言“留”“卢”同音,故名1980年从杨山大队分设留寺大队。1984年10月改称留寺村民委员…[详细]
“武陵”指武陵圩,圩场设在武官之陵墓附近。1935年建武城村。1951年高荣、滕村、怀源3村并入成立高荣乡。1958年高荣乡分为武荣、滕村、新佑、高荣…[详细]
“廖村”以廖氏建村得名。1951年高乔村与李匠、墩新2村合设高乔乡。1953年并入高荣乡。1958年分设廖村、高乔、李匠、大墩4农业社。1959年改设…[详细]
“白沙”指白沙村,因村址有优质白沙土且白氏建村。1951年三兴、五华、三盛3村合设三兴乡。1958年分为白沙、新马、丁充、黄良、五华5农业社。1959…[详细]
“六蒙”是壮语“Loegmungz”的音译用字,“六loeg”指山麓,“蒙mungz”指芋头茎叶。因村边山麓长满野芋,故名。1951年蒙河村与七合村合…[详细]
“四才”指所辖的平田、大缆、太平、六苗,寓意四个有才干的自然村。1951年六河、七联2村合设四才乡。1958年分为六河、团江、平田、蒙塘、太平、双沙6…[详细]
因镇人民政府驻武陵圩而得名。“武陵”指武官之陵墓。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武陵镇人口数量为3.77万人,位列宾阳县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位。
武陵镇位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城东南面,镇政府距南宁市100公里,距本县城15公里,辖区北面靠南梧二级公路15公里,南面与南北高速公路。距离8公里。宾横公路穿腹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管辖13个村委会,1个社区委会,104个自然村,总人口6.2万人,全镇有耕地面积38051亩(其中水田33757亩,旱地4292亩),全镇森林覆盖率42.8%;有桃源、六佑两座中型水库,容量达2990万立方米,还有小型水库9座,容量达5328万立方米。全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0.8℃,常年降雨量为1550毫米,是宾阳县的农业大镇。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足。主要作物有水稻、糖蔗、水果、青
武陵磨家大院位于宾阳县武陵镇武陵村高荣自然村,时代为清代。年,武陵磨家大院被公布为宾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陈良佐旧居位于宾阳县武陵镇白沙村,时代为中华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08年,陈良佐旧居被公布为宾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1943年合并为武陵乡,1951年属第四区。
1958年1月复为武陵乡,同年9月与马王、中华、上施3乡合设卫星公社。
1959年6月分为武陵、中华、三军3公社。
1961年分为武陵、马王、中华、三军4公社。
1984年8月改为武陵乡,同时析出中华乡。
1993年7月改为武陵镇,沿用至今。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